圆桌讨论会:楼宇高质量运维与赋能 | 2024观点商办暨资管大会
主持嘉宾:
吴震东 仲量科技高级商务运营总监
讨论嘉宾:
梁耀华 凯德投资(中国)商业及办公楼管理董事总经理
王晓丽 正大集团商业地产企业中国区商管事业线首席执行官
张存理 北京中海地产商业管理公司副总经理
郝群 华贸集团总裁助理、商管总部副总裁
陈卓君 合景泰富商业资产管理公司写字楼事业部总经理
刘旭东 兆泰集团写字楼板块负责人
吴震东:尊敬的各位嘉宾,非常荣幸跟大家进行这样一个讨论,我叫吴震东,来自仲量科技,仲量科技是仲量联行旗下的科技板块,我们致力于引领先进的地产科技,为地产生态圈打造领先的科技应用。非常高兴受观点的邀请主持这个圆桌讨论。
今天我们请到的都是业界一线的领军人物,相信这些大咖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。
我看了今年几个一线城市一季度的商办出租率情况,空置率还没有企稳,租金价格也不乐观,每个城市过去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供应,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去化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我想请问京东产发相关负责人,我们怎么理解这样的困境,以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破解这样的困境?
京东产发相关负责人:京东科技大厦坐落于中关村核心区,23年8月份入市,产业定位为数智科技+高端智能制造行业,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,项目出租率超过80%,产业聚集度超过90%。在招商过程中,京东产发就在不断思考,我们要做的不能仅是个物理空间的出租,我们的客户,他们到底需要什么,其中京东能做些什么。
对此,京东产发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。首先,搭建政策与行业“服务场”,邀请政府机构,定期举办政策宣讲服务,包括税务、产业政策等;围绕电子信息技术,航空航天技术,新能源及节能技术,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领域定期举办的沙龙分享、融资对接、专项交流等活动,为入驻企业发展提供专项有力的推动和支撑。
其次,完善高品质“生活场”。京东科技大厦引入了丰富多样的商业配套和生活服务,如星巴克、麦当劳等品牌;同时,京东线下门店业态,例如京东鲜花、京东养车、京东便利店、京东物流楼宇配送机器人、京东门诊中心均在项目做了落地,充分保证入驻人员的生活便利。
最后,链接聚合“生意场”。通过“走进京东”和“京东来了”系列活动,帮助企业深度链接京东生态能力。同时,京东特色企业购以落地项目,给企业提供了高品质、好价格的采购服务。
吴震东:今天来的时候我也看了兆泰一些楼的空置情况,我觉得可圈可点,特别是在金融街和其它的楼相比还是有一些优势的,刘总有没有一些可以和大家分享的点?
刘旭东:很荣幸今天能够和各位业界的专家相聚。简单介绍一下兆泰企业,兆泰是一家深耕北京的地产公司,1992年成立,至今已经有30多年历史,主要做不动产的开发运营、国际零售、大健康以及多元化投资。
在商办领域,我们在北京中关村、金融街、东二环持有一共8栋写字楼资产,总可经营面积大概60万平米。过去这么多年,我们的经营状况还是蛮好的,基本上我们的空置率能控制在5%左右,近几年也有很大的压力,但是通过我们的经营和努力,还是能维持在8%左右。
现在连大厂都开始做资管业务了,对我们来说,我们这种传统企业也要痛定思痛,回到今天的主题,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,如何化解空置率,我们的思考是更偏向于自身的,我们觉得在现在的大环境下,市场的趋势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,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?
我们相信凡是对外求,可能十年如一日,但是如果对内求,可能日日如新生,所以我们决定改变自己。从哪些做起呢?我们集团对所有写字楼的定义叫做重塑产品,我们从几个维度考虑。
第一,我们知道建筑都是有生命周期的,建筑从建成之后会经历爬坡期、成熟期,最后再到衰退,我们会看到不同时期的建筑有不同的经营策略,以及吸引的客户也是不同的,所以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做了策略上的分解。
同时,纵观北京的市场,我们也发现有几个大的供应潮,在2005年到2008年,这几年北京的市场供应是很大的,每年大概有100万平米的写字楼供应。2009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,每年就20万的新增体量。2018年以后,一些高品质写字楼又再次入市。所以在我们看来,2005年到2008年的产品,在市场上已经缺少竞争力了,对我们来说,我们会把这一阶段的产品,把握这个时间节点做一些调整。
第二,我们把管理团队也当做资产的一部分,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各个城市的标杆性项目背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、良好运营的团队,我们把这些团队也当做自己的资产,我们要求他们在现在的市场情况下积极拥抱变化,迎接市场的调整,不断地提高转化,我们希望每栋楼宇都建立一个私域的流量池,我们把它称之为“鱼塘”,未来我们把这些“鱼”养好、养肥。
第三,我们通过运营为楼宇增加价值。今天下午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运营,我们在这方面也是做一些尝试,希望通过运营能够为楼宇增加更多的价值。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商圈持有很多产品,但是我们从来不做标准化的产品,我们为每栋楼在每个区域赋予不同的生命,比如说我们在东二环的楼宇,以日式精细化的运营作为基底,以“兆见”作为我们的品牌IP,希望在这个大厦里不光提供的是每天上班的场所,我们希望提供的是为大厦内的人员提供一个梦想的容器,甚至于是他生命的道场。
再反观我们在金融街的项目,在整个城市更新定位之初,求把它定义为科创交互的新空间平台,在此基础上,我们从人、楼宇、内容三个维度去建立了5个生态,同时又打造6个场景,联合我们楼里的重要客户,我们一起去探索以AGI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