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报道 | 印力去哪儿?
万科退出其他业务,聚焦三大主业“我们的资源没法做到全部业务都能照顾好,所以这时候必须要做取舍。”
在前不久召开的万科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,郁亮宣布,万科将退出其它业务,聚焦综合住区开发、物业管理、租赁住宅三大主业。
观点新媒体了解到,在万科的体系内,其多元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、物业服务、租赁住宅、海外、酒店度假、食品、物流仓储、商业开发运营。
为什么是“三大主业”?
实际上,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,住宅开发业务虽进入了深度的调整阶段,但万科开发主业的规模优势仍在,聚焦这一业务,仍旧大有可为。
其次,物业服务方面,近几年仍旧持续保持着增长的态势,且万物云已经完成上市,对企业而言同样是其优势所在。
至于租赁住宅方面,目前万科泊寓虽未上市,但该项业务已经实现了整体的盈利,且万科方面正在推进保租房REITs的申报工作,更重要的是,在政策红利与市场热度之下,住房租赁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。
此前,深铁集团董事长辛杰亦强调,万科主业未来聚焦三个方向,这些是万科的强项。
那么,三大主业之外,万科曾经寄予厚望的商业开发运营业务,又将何去何从?此外,作为万科旗下的商业运营平台,印力又要去哪儿?
ONE
来时路,亦是归去途。
对于商业业务及印力的未来规划,熟悉该公司的相关人士提到,目前暂未有内部消息传出。
不过,有市场人士则认为,不排除再度出售的可能。
印力集团成立于2003年,其前身为深国投商置(2015年更名为印力集团)。在万科收购之前,印力接连与沃尔玛、摩根士丹利、凯德、西蒙等资本大鳄合作,以小股操盘的方式,探索出其独有的“开发+商业+金融”的运作模式。
凭借多方合作,印力实现了快速的发展,在2006年,其运营管理的项目超过60个,规模直逼万达广场。
随后,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,印力接连迎来了几次易主,其中,2009年初,印力低调易主,成为华润系新成员;2012年,深圳市龙柏宏易资本集团旗下的龙柏商置基金接手50%股权;一年以后,黑石购入其40%股权,成为战略投资者。
接连几次的流转,让印力成功接轨龙柏、黑石等平台,企业的资本通道正式被打通。
许是看中了印力的商管能力,许是看中了印力的资本基因,2016年,万科将这一平台正式收归麾下。
“但收购多年,印力始终没有并表,在万科的报表上属于长期股权投资”,��述市场人士认为,“退出是股权投资的终极目标。”
回看印力来时路,无论是多方流转的历史,还是印力之于万科的关系,其归去途均不排除被出售的可能。
更重要的是,在收购回来的八年时间里,印力始终还未能发挥其真正的实力,实现做大做强。
实际上,一直以来,在万科的体系内,商业业务始终被分作“两大派系”。其一,印力集团;其二,则是万科各个城市公司下辖的商业事业部。
前者主要运营管理“印象”系列的城市购物中心;而后者,则是自主运营管理一站式购物中心万科广场,以及大量的社区商业项目,这些项目主要是前期拿地投资搭配而来的资产。
在外界看来,万科体系内持有大量的商业业务,但是印力与各个区域事业部之间协同不足,始终难以形成合力,最终导致万科商业、印力集团的业绩多年无法达到预期。
“这么多年,万科始终没有明确旗下商业地产的发展规划,印力的定位一直比较尴尬”,也因此,有市场观点认为,这或是印力未来可能被摆上货架的最重要因素。
的确,相较于花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去推动商业业务的整合及发展,在这个艰难时期,将定位始终不明晰的印力打包出售,或许能够让万科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业务,更能为企业回笼大笔资金。
此前,在股东大会上,郁亮亦特别点出,我们将退出其它业务,清理和转让非主业的财务投资,大力度地通过大宗交易和REITs,把我们的商业办公资产,通过这种方式转让出去。
而今年年初,万科以23.84亿元出售旗下运营最为优质的七宝万科广场50%股权,以及近期以22亿挂牌深圳湾超总项目,这些都被画上了万科放弃商业业务的前兆。
TWO
打包出售或许是一劳永逸的方法,但对于印力未来的猜想,市场也有不同的看法。
有观点认为,万科至今并未并表印力,这一平台仍旧游离在上市公司之外,未来可能通过资管的方式,接盘万科旗下的其他商业业务,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实体。
也就是说,万科不是不做商业地产,仅仅是上市平台不再涉足商业,而非并表的印力集团,则顺理成章的成为其接盘与输血商业地产的重要平台。
此类猜想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实。
其一,当年万科在收购印力之时,恰逢“宝万之争”最为胶着的时刻,在股权之争的大背景下,收购印力集团一度被外界解读为万科的“B计划”,其意为管理团队预留退路。
如今,“宝万之争”虽已成过去式,但在房地产下行周期当中,万科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,而非并表的印力集团,在新的时期,同样能够扮演 “独立平台”的角色。
其二,万科收购印力的“初心”,便是将商业资产装入投资基金平台,并通过印力的运营管理、资本运作实现升级和退出。
对比万科体系内涉足商业业务的两大平台当中,印力集团的资管基因更加浓厚。
据了解,早在2017年,万科就曾联合其他合作方共同组建两支专业的商业地产投资基金,出资比例39%撬动129亿元,并投资万科所持有的42个商业地产项目,为资产证券化预留通道。
显然,在收购印力之后,万科多次试图通过资管的逻辑来运营商业地产,不过,因内部组织架构及历史遗留问题,始终难以达到预期。
而在此次“瘦身计划”当中,万科提到,将通过大宗交易和REITs,把商业办公资产转让出去。
而万科并未明确表示转让包括购物中心在内的零售商业资产,则可以由���力这一重要的商业地产经营管理平台,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,将万科旗下商业资产接纳麾下。
更重要的是,前不久,印力消费REIT正式在深交所上市,首发底层资产为杭州西溪印象城。
而此次成功发行消费REIT过后,印力仍能够通过扩募等方式,不断将成熟的资产装入其中,而从万科上市平台剥离而来的商业资产,亦能进一步装入公募REITs当中。
其三,万科一直以来有意整合旗下商业业务。
自2016年收购印力集团之后,万科便陆陆续续进行了多次的整合。
其中,2021年6月,郁亮的左膀右臂王海武空降印力集团,出任总裁一职,对于这一人员的调整,市场普遍观点认为,万科要加速整合区域事业部及印力集团。
随后,2022年,万科的49个自主开发项目交给印力集团管理,总体量达200万平方米;2024年年初,万科成立全新的商业事业部,将商业版块提到了与开发业务和独立上市的物业板块同等地位,同时任命孙嘉作为商业BG的操盘手。
从人员、业务到架构,接连的调整无不彰显企业整合商业业务的决心,而此次上市平台宣布聚焦的三大业务当中,商业地产虽不在其中,但不排除印力将作为一个独立平台继续生存与发展。
通过印力,不仅能够实现万科商业资产的投融管退闭环,实现商业业务的资管运作,更能进一步扩充印力的资产管理规模,对于万科这一上市平台而言,同样能够达到剥离资产回笼资金的目的,或许是一举多得的方式。
THREE
从印力集团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,全盘接收万科各个区域事业部的商业资产或许并不可取,如若印力要作为独立实体继续发展,其最优解或许是有选择性的接盘万科旗下商业项目。
毕竟,印力集团本身存在大量的低能级商业资产,而万科各个区域公司下辖商业项目当中,运营效益拔尖的屈指而数,如若简单粗暴的进行“1+1”的算术题,其得出的结果或许并不能等于2。
据了解,早在2018年,为推动印力集团的单独上市,彼时,印力联合Triwater基金斥资84亿元收购凯德20家购物中心。
而这些购物中心,仅有凯德MALL·翠微路项目位于一线城市北京,另有六个项目位于新一线城市,如东莞、佛山、郑州、重庆、成都等地区,剩余项目大多位于三四线城市。
从当地媒体公布的项目客流量、年收入,以及第三方平台披露的用户评论来看,受区位因素、项目体量及周边竞品影响,上述收购的20个项目,整体运营效益及市场评分并不算高。
除此之外,2022年,万科商业将49个项目委托给印力管理,但这类项目并不包含上海、深圳等核心区域的项目,能为印力带来的业绩贡献同样微乎其微。
大量低能级项目的拉扯下,印力集团即便运营管理的规模在同行当中拔得头筹,但公司的业绩始终难以拔尖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年末,印力合计开业74个商业项目(不含轻资产输出管理项目),建筑面积714万平方米;规划中和在建商业